为深化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交通工程学院崔菊、杨萍萍、蔡振伟、毕慧宇等教师,聚焦《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建筑室内专业课程创新研究》《基于AIGC教学平台下高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设计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于近日举办"赋能中华非遗文化传承"专题教学研讨会。与会者立足课题,围绕"非遗+工作坊"教学融合、设计赋能路径、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担当文化使命 非遗传承进入设计教育主课堂
会议伊始,教研室主任崔菊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设计类专业肩负着创新与传承的双重使命,应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焕发新活力。交通工程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近年来多项教研科研课题结合专业实际,将非遗教学作为专业育人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非遗+设计”“传统+创新”融合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随后,课题组成员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在非遗文化教学方面的探索成果。通过与地方非遗资源对接,组织泥塑、剪纸、皮影、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等系列工作坊与劳动实践课程,开展“非遗文化走进课堂”活动,将非遗项目引入课程设计、实训创作与毕业设计中,构建了多维度、跨学科、多主体协同的非遗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平台。
教研融合与课程重构 推动非遗文化“入脑入心入课”
课题组成员纷纷围绕“非遗进课堂”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要想真正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应突破“走马观花式参观”与“工具化教学”的局限,构建系统性、项目化、实践导向的教学机制。会上,大家提出三项具体改革方向。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非遗元素系统融入《设计构成》《材料与工艺》《传统造型基础》等核心课程,同时设置《非遗工艺导论》《民艺美学研究》等选修课,构建“理论+技艺+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二是推进项目式教学,以真实非遗项目或课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非遗衍生品设计、展览策划、空间再设计等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对接;三是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加强与地方非遗工坊、文化馆、文创企业等合作,拓展学生校外研学、实习与实践路径,打造“非遗现场教学”新形态。
共识凝聚与未来展望 非遗教育创新永远在路上
会议最后,崔菊表示:“非遗文化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文化认同与美育育人的实现。我们要把学生当作非遗文化的新传人、新解读者,引导他们在创意表达中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未来,交通工程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将进一步结合教科研课题,拓展非遗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本地非遗资源的深度对接,推动“非遗进课堂、进项目、进社区”,努力将室内设计教学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将持续构建开放式、共享式的非遗教学交流平台,联合其他高校、非遗机构、设计企业,共同谱写新时代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